九游官方入口最近,比亚迪第1000万辆车下线,成为全球首个突破“千万”的新能源车企。但随后的热门话题是,比亚迪“卷死”供应商。同时,欧盟、美国都将提高中国车关税。
为什么欧美各国紧盯中国车,甚至认为关乎各国国运?怎么理解中国新能源车的强大与脆弱?马斯克对中国新能源发展起到什么关键作用?
分享本周《给孩子的新闻周刊》“新能源车崛起的秘密和忧虑”。因篇幅所限,原文有删减。
最近好多新闻,雷军开小米SUV测试车上路,华为支持百万价格的“尊界”车开始销售。比亚迪第1000万辆车下线,几天后,爆出一封比亚迪给供应商的信,几乎用命令的口气,要求供应商从明年起降价10%,供应商选择公之于众。这些新闻都有刷屏级效果。
与之相对,另外一组新闻,10月31号开始,欧盟对中国车征收关税,从10%提升到最高45.3%,美国拜登政府将中国车关税提高到100%,川普则扬言,对墨西哥进口的汽车征收200%甚至1000%的关税,也是冲当地中国车企来的。
这两组新闻放到一起怎么看,有什么关系?我每天要看大量国际媒体,可以说,中国车是焦点里的焦点。为什么欧美各国紧盯中国车,甚至认为关乎各国国运?怎么理解中国新能源车的强大与脆弱?所有新闻里,马斯克起什么作用?这节课,跟你来个“汽车总动员”吧。
关于新能源车,你肯定不陌生了,已经成为很多家庭购车首选。背后的数据很可观,今年一月,新能源车占比还不到汽车市场三分之一,到7月就超过50%。这是历史性变化。几年前,中国大街小巷,跑的还是合资品牌,是德国、日本、美国车,今年,市场大洗牌。欧美车企面临被挤出的趋势。
全球市场呢?2023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全球新能源车产量,超过60%在中国制造。你知道,数据也是故事,是逆转、翻转的故事。我在你这个年纪,梦都不可能这么做。
怎么叫“换道超车”?新能源车出现之前,是燃油车一统江湖,这个江湖中,谁是老大?德国、日本、美国。他们有百年造车史,技术、数据、文化,层层积累,这种江湖地位,别说撼动,分一杯羹都很难。
难,确实难,但如果你不去做,就什么都没有,对不对?改革开放之初,几代中国人就惦记着,能在汽车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怎么突破?有个关键词要记住,叫“市场换技术”,简单说,允许全球汽车巨头跟中国合资设工厂,以中国巨大的市场,换取对方的技术。
但几十年下来,核心技术一直拿不到,核心技术中,最核心的是发动机,中国人就是造不出同等质量的,为什么?
如果你看过燃油车发动机,大概会很感慨,它太复杂、太精密,但这还只是看得到的,看不到的是内部构造,由上千个零件组成,这些零件要天衣无缝地配合工作。
比如里面的燃烧室,燃油和空气被点燃,几千分之一秒内,会释放巨大能量,产生1500度以上高温和巨大的空气压力,这个压力释放出来,就是汽车的动力。怎么释放?通过气缸和活塞协作完成。活塞在汽缸里,每秒钟会做几十次运动,它跟气缸间的缝隙精度,必须控制得精密,太松,会漏气,太紧,会卡住,所以,缝隙要控制在一根头发丝的1/10。“爆炸”每分钟发生几千次,还要稳定安全地完成。
想造出这样的活塞、气缸难度太高了,过程中,不能沾灰尘,哪怕一个小灰点,都可能导致发动机漏油,甚至报废。所以,你就明白,为什么会说燃油车发动机是人类工程智慧巅峰之作,是制造业里的皇冠,中国人一直无法突破,所以,也没有诞生任何全球一线燃油车品牌。
很多年前,吉利汽车的老板李书福曾说,“做汽车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四个轮子,两个沙发,再加一个铁壳子吗?”当时被很多人嘲笑,但他还是要坚持造车。2014 年,李书福接受福布斯杂志采访时承认,无论你多努力,和西方品牌总会有差距。他后来的方法是,绕过研发过程,直接收购一线国际品牌,也就是沃尔沃,一家起源于瑞典的汽车企业。
而新能源车则不同,是另一条赛道,不需要那么复杂的发动机,活塞、气缸统统不要,要什么?电池。高质量的电池是新能源车的心脏,“换道超车”换的是这条道。
电池不新鲜呀?我小时候,家里必备手电筒、收音机,都是用电池的。但,新能源车的电池,完全是另一个物种,听我讲完新能源汽车电池质量的指标,你就理解了。
评价一款电池的好坏,首先,看电池的能量密度,密度越高,就能存更多的电,车就跑得更远,就是续航能力强。另外,能量密度高,电池体积和重量就更轻巧,否则,就得造得很大很重,汽车就跑不快甚至跑不动了。
其次,还要看功率密度。学物理就知道,这是在说电池能多快地释放能量。类似跑步比赛,起步快、冲刺猛,功率密度就高。功率高,加速就快,推背感就更强。
第三,看电池寿命,比如充满电可以跑500公里,如果能充1000次电,这块电池就能用50万公里,而且是保持安全条件下,甚至夏天40℃暴晒,还能正常使用。
第四,充电速度得快,企业正在研究,怎么把充电时间,做到跟传统汽车加油时间差不多。
综合下来,跑得远吗?加速快吗?用得久吗?够安全吗?充电快吗?如果说还有,就是够环保吗?废弃电池能不能方便地拆解、回收、再利用,这也是衡量质量的标准。
对所有企业来说,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的电池都是新事物,就要看谁的速度快了。在电池方面,中国公司可以说稳定领先,比亚迪和宁德时代,都能制造高质量电池。
这里做个小结,做一件事,往往有先发后发之说。有先发优势,而且站稳市场,别人想沿同一条路径追,太难了。想追上,就得搞创新,还得是颠覆性创新,不跟你硬碰硬,我换一条道路,这条道路上,我就可能有先发优势,至少,大家拉到同一水平线上。
但必须说的是,完成这些颠覆性创新的,不是中国公司,而是美国的特斯拉。那为什么是中国,不是美国,成为新能源汽车大国呢?
刚说了,新能源车是个新赛道,中国今天的局面,我觉得有两个关键助力。一是,国家产业政策扶持,举个例子,在一些城市,买电动车不用排队摇号就能上车牌,这就是支持,政府甚至给补贴,那更是支持了;二是,有一批极具冒险精神的企业家,比亚迪的王传福、宁德时代的曾毓群,都属于这种。政府的产业政策,企业家对市场的敏感,两者缺一不可。
除这两点,我觉得还有一条往往被忽略,就是特斯拉的作用。特斯拉开辟了新能源车的赛道,同时,特斯拉与中国携手合作,让双方同时崛起。合作了什么呢?简单说,就是建立起全球一流的供应链。
先说个结论,但凡能是龙头公司,无一例外都有一流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比如当年罗永浩做了个锤子手机,很多人还很怀念,可它失败了,就是因为供应链管理没有跟上。而雷军小米手机能异军突起,就是因为供应链管理水平高。再比如苹果公司,乔布斯创造了苹果,而支持苹果统治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是他找到了CEO库克,那可是供应链管理大师。
那供应链管理是啥?就是到处采购零部件,找到合适的工厂,保障工厂做合格的产品,然后以合适的价格,在合适的时间,交给消费者,简单吗?不简单!
你可能知道,特斯拉一度处在破产边缘。但选择在上海建设超级工厂,挽救了它。有人说,上海支持特斯拉,不是培养对手吗?不是的,中国也是受益者,除税收之外,就是在上海建厂,让特斯拉拥有了强大而稳定的供应链,这条供应链同时,又赋能其他中国企业。
举个例子,2019年,特斯拉想提升产能,于是委托一家叫力劲的公司,生产出号称全球最大的压铸机,能将整个汽车的后部,一次性制造出来。以往呢?得分成后车架、支撑梁等上百个零件,每个都得单独做,然后焊接起来,焊接点就有几千个,效率能高吗?
而力劲集团制造的压铸机,就如同魔术师,先把需要的金属材料加热成液体,再倒进一个大模具,然后像压泥巴一样,一次就能“压”出完整的汽车后部。以往造车方法,需要几小时,现在呢?几分钟,成本还降了20%到30%,同时,没有焊接点,结构就非常结实。
但这种机器,就是力劲跟特斯拉携手打造的,力劲要不断按特斯拉要求改,改啊改,直到特斯拉满意,后来这种压铸机,同时还给比亚迪、小鹏等中国车企服务。
这只是一个例子,可以说,中国成就了特斯拉,但特斯拉打造的供应链,又整体赋能中国车企。
所以,我说换道超车,道是什么,是中国选择新能源,而不是传统燃油车赛道。而支撑换道成功的原因之一,是跟特斯拉合作,打造出全球最顶级的供应链体系,能大批量地,而且稳定地生产新能源车,同时,物美、价廉。
其实,听完我前面的分析,你应该有了答案,大概几个原因:首先,新能源车心脏是电池,而不是复杂的发动机;其次,造车方法被颠覆,比如采用压铸技术,不用做那么多零部件;第三,强大、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可以更大规模造车,规模上去,成本就会下降。
说件有趣的事,10月7号,日本有机构,把比亚迪、蔚来、特斯拉等品牌,全部拆散做研究,我前面说的三点,他们通过拆解,给予证实,但没有拆出来的是,中国车企还有另一面。
最近,网上流传一封比亚迪给供应商的邮件,被证实是真的,邮件中明确要求,收到信件的供应商自2025年1月1日起,将供货价调低10%,几乎没有商量余地。财新传媒报道,几家著名供应商,毛利率已经是个位数,怎么降?
收到邮件的供应商,选择把邮件公开,同时给予批评,认为违背商业伦理,导致国内供应商陷入“要么卷死,要么饿死”的恶性循环,最终让行业陷入低端竞争的死胡同。还呼吁,比亚迪作为行业龙头,应当推动供应链良性发展,共建公平、可持续的合作环境。否则,中国企业的短暂优势,终将被对手借机摧毁。
其实,不需要这封邮件,也可以想象行业现状,价格战打到什么程度了?而且确实有供应商已经倒闭了。
你说,能不能不卷?有没有其他方法?有趣的是,有特斯拉员工,很快就发了一条朋友圈,表达对供应商的友好,说,上海超级工厂95%以上的零部件来自中国本土供应商。还说,特斯拉与供应商是同生共赢关系,降成本,只能通过技术革新,这样才能走得更远,行业才能更繁荣,消费者才能得到最棒的产品。这么说还只是态度,关键是钱怎么处理。2024年,特斯拉对供应链伙伴的付款周期,比去年缩得更短,只需90天。这对供应链企业来说太重要了。
比亚迪和特斯拉,都是行业巨头,而且在竞争全球新能源车老大,怎么看两种竞争模式?坦率说,我当然欣赏特斯拉的模式,但又不能站在道德高地,批评比亚迪,谁将笑到最后?留给时间吧。
但中国车企的“卷”,不仅影响国内,已经影响世界,甚至进入地缘政治、大国博弈范畴。
中国汽车市场,新能源车占比已超过50%,而市场总量可没见明显增长,那谁的份额没了?德国、日本、美国这些传统外资品牌。
就以德国车为例,大众、奔驰、宝马,过去几十年,高度依赖中国市场,现在呢?份额一降再降,大众破天荒计划关闭德国工厂,裁员数万人,汽车业面临严冬。
而汽车产业又是德国经济支柱,德国经济又是欧洲经济火车头,欧洲经济萎靡,就跟德国汽车业衰落相关。
欧洲人当然知道,他们的中国市场面临着失去,如果任凭中国车进欧洲,他们觉得连本土市场也保不住。这不仅德国,还包括法国,谈到中国汽车,比德国人还焦虑,怎么办?
局面越来越清晰:中国有庞大产能,把价格压到很低,那我就阻止你。几乎所有汽车大国都想方设法抵制中国车。手段之一就是加高额关税:让你进入他们市场的时候失去价格优势。
当然,中国车企也在突围,比如去海外设厂,绕过关税壁垒。就拿墨西哥来说,截至2023年12月,有12家车企、39个中国汽车品牌在墨西哥造汽车,初衷很好,既可以往巴西等拉美国家卖,还可以出口美国。于是,川普扬言,把墨西哥产的汽车关税,提高到200%甚至1000%。你可以解读为,不让一辆中国车进入美国。
未来会怎样?乐观分析,中国企业崛起,不是回避竞争,而是拥抱竞争,特斯拉进入中国的“鲶鱼效应”,壮大了整个产业,还打造出高水平生态链。绝大多数公允的国际媒体都认为,即便没补贴,中国企业也是可怕对手。而且,电动车的核心是电池,中国的技术和规模优势,短期内无法撼动。
有篇《金融时报》的报道,讲述一家叫“北伏”的公司,为何申请破产。北伏被称为欧洲“电池冠军”,创立的目标就是取代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给欧洲的汽车供应电池,可以说欧洲人寄予厚望,为此投了150亿美元,但是种种原因,破产了,想追赶,不容易。
所以,乐观估计,熬下去,最终新能源车会成为主角,别人造不出来,或者性价比不合适,还得用中国产品。
好,做个总结,中国新能源车的优势,是拥有核心的电池技术,同时有供应链管理的优势,但也有明显的困难,关税壁垒和严重内卷。听完这节课,我相信,你会更客观看待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大和脆弱。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