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近年来,中国电力交易行业取得了显著进展,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电力商品的属性日益凸显,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显著增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电力市场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初步形成了覆盖省间、省内多时间尺度和多交易品种的市场体系架构。
近年来,中国电力交易行业取得了显著进展,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电力商品的属性日益凸显,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显著增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电力市场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初步形成了覆盖省间、省内多时间尺度和多交易品种的市场体系架构。
2024年上半年全国各电力交易中心累计组织完成市场交易电量2.85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61.1%。全国范围内在交易机构注册的主体数量达到70.8万家,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格局初步形成。特别是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显著增长,2023年全年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达到6845亿千瓦时,占新能源总发电量的47.3%。
我国提出到2025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初步建成的目标。这将包括国家市场与省(区、市)/区域市场协同运行,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一体化设计、联合运营,跨省跨区资源市场化配置和绿色电力交易规模显著提高。这将有利于新能源、储能等发展的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初步形成。
电力现货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电力安全保供能力、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等方面将发挥显著作用。2024年,我国省级现货市场有望实现全覆盖,并将有更多省级现货试点进入到长周期结算试运行。随着现货市场的不断完善,交易品种将日趋丰富,交易频次将日渐增多。
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力系统对辅助服务的需求将不断增加。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包括调峰、调频、无功调节、备用等多个品九游官网app种。各地将按照通知要求,系统梳理辅助服务市场运行和收费情况,完善辅助服务价格政策和交易规则等。
新型储能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未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发展“新型储能”写进其中,这意味着新型储能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地位得到了广泛认可。未来,新型储能将呈现产业规模化、技术精益化、机制体系化齐头并进的发展方向。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2024-2029年中国电力交易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分布式新能源快速发展、电动汽车规模的日益增大以及电力市场建设的不断推进,配电网将迎来颠覆式变革。未来,配电网将具备更强的承载力,在形态上从传统的“无源”单向辐射网络向“有源”双向交互系统转变,以满足大规模分布式新能源、新型储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各类新业态发展接入需求。
2024年电力市场主体准入条件发生了变化。扩大地方电网网内工商业用户参与交易试点范围,纳入试点范围的地方电网工商业电力用户均可直接从电力市场购电,取消年用电量大于1000万千瓦时要求。同时,增加新型主体参与市场交易,满足市场准入条件的独立新型储能电站、用户侧新型储能项目、车网互动试点示范项目等均可参与市场交易。
2024年电力市场交易品种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扩大地方电网网内工商业用户参与交易试点范围,另一方面,增加新型主体参与市场交易。同时,取消战略长协、电能替代交易品种,原参与战略长协和电能替代用户需参加其他符合条件的交易品种。
在价格机制方面,我国正在逐步推动电力价格的市场化改革。通过中长期交易稳价、现货设置合理限价等方式,保持电价相对稳定。同时,建立健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价格机制,推动辅助服务费用规范有序传导分担。
在新能源政策激励与市场竞争方面,我国正在统筹好新能源政策激励与市场竞争的关系。落实用户侧消纳责任,不断完善新能源参与市场的交易组织方式、价格机制以及配套衔接机制。引导各类灵活资源主动参与系统调节并获得合理收益,促进“源网荷储”协同互动,促进新能源发展。
我国正在积极推动电力市场间衔接,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中提出,积极推动电力市场间衔接,促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
综上所述,中国电力交易行业在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进展,市场体系建设、交易电量、绿电绿证交易、现货市场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果。未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初步建成、电力现货市场的加速建设、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的逐步完善以及新型储能和配电网的快速发展,中国电力交易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了解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2024-2029年中国电力交易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同时,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智慧招商系统、IPO募投可研、IPO业务与技术撰写、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研网只提供资料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对有关信息或问题有深入需求的客户,欢迎联系咨询专项研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