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新能源产业整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中国、美国、欧洲为新能源的主要销售地区,其中欧洲的增速有所放缓,中东等新兴市场的增速较快。我国新能源产业规模在全球位于首位,并保持较快增长,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中坚力量。
回顾2024年,国内新能源产业整体保持较快增速,新能源汽车与锂电池的销量同比增速均超30%,光伏与风电的新增装机量增速分别为28%、6%。光伏等产品的产能阶段性过剩,行业“内卷”与竞争加剧的问题亟待解决。国家出台多项新能源产业相关政策,支持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与产业升级。在投融资方面,新能源企业2024年的上市进程放缓,部分企业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在政策等因素推动下,2024年下半年以来新能源企业的并购活跃度有显著上升。
展望2025年,国内新能源产业将进入从高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新阶段,产业蓄势待发。(1)在特朗普2.0时代,国内企业挑战与机遇并存。特朗普政府将在新能源产品加征关税、消减生产投资补贴等方面对中国新能源产业产生影响;美国关税等贸易壁垒上升,将促使国内企业加快出海进程与调整海外市场布局。(2)国家政策将大力推动行业发展,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新能源积分管理等政策预计将延续与更新,推动市场需求增长。(3)企业技术创新与产品迭代加速;新能源车企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车型,高压快充锂电池、固态电池、光伏BC电池等新技术加快发展。(4)我国新能源产业形成长三角、粤港澳、川渝、京津冀等区域产业集群,各地区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产业。(5)随着资本市场的企稳回暖,预计2025年A股上市的新股发行数量及融资规模均会比2024年稳中有增;在政策大力支持下,新能源行业的并购重组力度将加大。
2025年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增长等因素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风电等子行业预计将保持较快增长。2025年,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销量、风电新增装机量的增速有望超20%,光伏装机量增速在经历多年的高增长后预计将有所放缓。绿氢等项目2024年开工率较低,氢能产业2025年发展有望加快。行业“反内卷”与供给侧改革推进,促使新能源产业供求关系好转,风机、光伏等部分产品价格有望底部企稳回升。
产业发展政策建议一是企业加快出海进程与全球化布局,积极应对特朗普2.0冲击,更多关注东南亚、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国内新能源企业需要探索走出去新模式,可通过海外投资建厂、技术授权、与国外厂商合作等多种方式,实现本地制造与开拓全球市场。二是政策继续对新能源产业支持,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三是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产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四是企业加强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与产品差异化发展破除“内卷”,紧抓新能源汽车从新能源化向智能化发展的机遇,光伏与风电等产业加快技术迭代与创新。五是强化金融支持,鼓励银行、风险投资等机构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股权投资重点关注智能汽车、固态电池、氢能等新兴产业与关键技术领域。
2024年,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进程加快,新能源产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全球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既充满机遇,也面临挑战,科技创新成为推动新能源产业转型的重要动力。我国新能源产业规模在全球位于首位,并保持较快增长,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中坚力量。
2024年,全球新能源产业整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海外主要地区的需求增速出现分化,美国新能源产业在政策推动下保持较快增长,欧洲新能源产业增速较之前的增速有所放缓,中东等新兴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但增速较快。
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预计为1825万辆,同比增长约25%,其中美国、欧洲、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合计销量在全球占比在90%以上。
2024年,全球主要动力电池企业的装机总量为894GWh,同比增长27.2%,动力电池的需求与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正相关。
2024年全球光伏装机预计超500GW,同比增长25%,较2023年59%的增速相比将有显著放缓。2024年欧盟光伏新增装机量约为66GW,同比增长4%。受光伏电网消纳等因素制约,中国与欧洲的市场需求增速放缓;中东和北非等新兴市场的需求增长较快。
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预测,预计2024年全球风能新增装机量将达到131GW,同比增长12%,受益于技术进步等因素,风能行业保持较快发展。全球陆上风电增长稳健,海上风电的发展提速,占比将逐步提升。
美国在《通胀削减法》等政策的支持下,新能源产业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同时在扩大锂电池、光伏组件等新能源产品的产能。特朗普上任并提出废除《削减通货膨胀法案》,预计将使美国新能源产业的增速有所放缓。
欧洲中长期仍将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同时将提高新能源产业的本土制造能力。欧盟通过《净零工业法案》,旨在加强欧盟本土的净零工业生产能力,法案将太阳能光伏、电池、海上风电等技术等列为“战略净零技术”,为相关领域提供支持。
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的中长期发展潜力较大,政府从政策层面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泰国政府大力推动汽车电动化,泰国2024年电动汽车预计约为8万辆,计划到2030年电动汽车销量到72.5万辆,占其汽车产量的30%。巴西2024年决定将圣保罗法案的新能源激励政策延长至2030年,24年电动汽车销量为6万辆,同比增长219%。中东地区大力推动能源转型并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沙特政府规划从2024年起每年招标20GW可再生新能源项目,阿联酋、沙特等积极吸引新能源企业进入当地市场。
2024年,国家部委出台多项新能源产业相关政策,国家支持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
国家政策将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光伏与风电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从需求与供给端等方面促进行业发展。2024年,国家出台汽车“以旧换新”相关政策,有效提振汽车市场消费;同时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大于燃油车,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增长。针对新能源产业“内卷”与落后产能过剩等问题,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风电整机厂商均提出加强行业自律,要求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将推动新能源产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与产业升级。
我国氢能产业政策持续完善,中国首部《能源法》中,氢能首次被明确纳入能源管理体系。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增长强劲,新能源装机量较快增长,同时行业竞争更加激烈与“内卷”加剧,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和优化。
(1)主要产品的销量保持较快增长。202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与锂电池的销量、光伏装机量增速均在20%以上,行业整体保持较快增速。受益于政策支持等因素,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的产销量在下半年显著回升。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为1287万辆,同比增长36%;锂电池产量为1097GWh,同比增长41%,动力电池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较快增长。
2024年,国内太阳能发电装机新增容量277GW,同比增长28%,风电装机新增容量7982万千瓦,同比增长6%。
(2)光伏等产业竞争加剧,产品价格大幅下跌。新能源行业出现产能利用率下降、过度竞争等问题,行业竞争格局亟待优化。2024年,国内锂电池与储能、光伏与风电设备等产业均出现阶段性产能过剩,其中锂电池产能利用率从2022年的超75%下降到2024年的65%以下,光伏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50%。受行业产能阶段性过剩等因素影响,新能源锂电池、光伏等产品的价格下跌。2024年四季度,光伏行业协会提出0.69元/W的组件最低招标价格与产能管控,光伏硅料、组件等产品的价格趋于企稳。
(3)行业产业集中度上升。国内新能源汽车形成了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比亚迪的市场份额超30%,而其他厂商的市场份额均不超10%。比亚迪2024年销量约为427万辆,同比增长40.7%,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
锂电池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较高,宁德时代与比亚迪的市场份额合计超60%。2024年前三季度,宁德时代在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的市场份额为45.9%。国内前十位的锂电池企业合计市场份额超90%,行业龙头企业具有技术、规模和品牌等综合竞争优势,强者恒强。2024年国内锂电池规划投资总额约为1800亿元,同比下降68%,行业产能扩张速度放缓,锂电池扩产主要为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行业龙头企业。目前,行业低端产能仍过剩,高端产能利用率逐步提升。
光伏行业的市场集中度稳中有升,2024年前三季度,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和阿特斯等五家厂商的市场份额约为60%,行业呈现向头部厂商集中的趋势。
(4)企业出海加速。2024年10月,欧盟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纯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最终关税。欧洲加征关税使国内电动汽车出口增速短期下滑,中国电动汽车对欧盟的11月份出口量同比下降23%。欧美等地区对新能源产品加征关税,全球贸易壁垒上升,国内企业加速出海步伐,通过海外市场多元化布局、海外建厂等方式规避关税等贸易壁垒因素的影响。
中国电动汽车、锂电池等产品目前的主要出口地区为欧洲与亚洲等市场,2024年,国内多家新能源车企与锂电池企业将与车企公告将在欧洲、东南亚等地区投资建厂。
在光伏产业,中东和北非等新兴市场的需求近年来保持较快增长。2024年上半年,中国对中东和北非的光伏组件的出货量为15.5GW,同比增长163%。国内光伏企业出海的重点地区为中东等地区,行业多家企业拟在中东地区投资建厂,同时光伏厂商多数选择引入外部股东来降低投资风险。
在风电产业,维斯塔斯、GE、西门子歌美飒等海外风电企业在欧美发达国家的风电市场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中国风机主要出口国为“一带一路”沿线年上半年,中国风电整机商的海外风机订单约为5GW,已超过2023年3.7GW的风电整机出口量。中国风电企业依靠产品价格和技术创新等竞争优势,正在全球市场逐步扩大份额。
新能源产业技术更迭加快,行业主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新能源车企加快向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不断推出新车型,通过插电与增程技术、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等途径增加续航里程,比亚迪、奇瑞、广汽等主要新能源车企均推出多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车企和电池企业加快布局固态电池的研发,固态电池产业化不断提速,固态电池有望成为动力电池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国内主要锂电池企业推出具有差异化的新产品,宁德时代发布的新产品包括神行PLUS电池和骁遥电池,比亚迪推出新一代刀片电池,蜂巢能源推出多款短刀电池。光伏电池N型组件取代P型组件的进度加快,以TOPCON为代表的N型组件的市场渗透率已超70%。
受A股IPO阶段性收紧等因素的影响,新能源产业2024年的上市进程放缓。2024年以来,国家政策大力鼓励并购、企业IPO难度加大、新能源产能阶段性过剩与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将合力催化新能源产业并购浪潮。2024年下半年,新能源企业的并购事件显著增加,通威股份、晶澳科技、阳光电源、易成新能、横店东磁等多家公司公告并购计划。2024年,有超过100家新能源产业相关上市发布并购相关公告,产业将加速整合。
展望 2025年,在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等因素的驱动下,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向好,国内新能源产业将进入从高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新阶段,产业蓄势待发。
特朗普于2025年担任美国新一任总统,在新能源产业政策方面,特朗普团队提出取消电动汽车税收抵免,限制海上风电发展,支持清洁能源关税。特朗普提出废除《削减通货膨胀法案》,将对美国新能源产业产生重要影响:在需求方面,消减电动汽车等产品的补贴将使市场需求增速放缓;在投资方面,消减生产投资补贴将减缓新能源产能扩张速度。随着经济增长,美国能源需求将保持增长态势,同时受益于新能源产业的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美国新能源行业预计仍将保持增长态势。
特朗普政府将在新能源产品加征关税、消减生产投资补贴等方面对中国新能源产业产生影响。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光伏、锂电池产品出口美国市场的金额分别约为3.7亿、1.1亿、136亿美元。中国目前电动汽车等新能源产品出口美国市场的数量较小,锂电池产品的出口金额相对较高,如果美国进一步加征关税,中美锂电池贸易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国内光伏电池行业多家企业已赴美建厂,特朗普当选后若消减投资补贴将影响项目的预期收益。美国全球关税等贸易壁垒上升,将促使国内企业加快出海进程与调整海外市场布局,进一步提升全球产业竞争力。
2025年,国家将继续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推动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有序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加快重点行业清洁能源替代。
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是国家政策重点支持的领域,预计在政策方面,一是国家的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将延续,国家与地方政策继续支持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二是公共交通领域新能源化提速,政策面将支持公交车、出租汽车使用新能源车。三是政策进一步支持商用车采购电动车与氢能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四是工信部将更新新能源积分管理政策。工信部征求意见拟将2026年、2027年的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设定为48%和58%,2024年至2025年的新能源汽车积分考核比例为28%和38%,新能源汽车积分政策将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保持较快提升。
针对光伏等行业“内卷”与产能过剩问题,工信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等部门将进一步出台与完善相关政策,推动落后产能出清,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加强对先进产能建设的引导,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
政策将推动海上风电加快发展,国内沿海多个地区规划将加快海上风电的发展。氢能产业仍需要政策继续推动发展,国家与各地方将继续出台政策支持,推动绿氢生产与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扩大氢能在工业等更多领域应用。
我国新能源产业已形成长三角、粤港澳、川渝、京津冀等区域产业集群,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成为新能源产业规模靠前的地区。
国内新能源产业规模靠前的地区,新能源汽车与锂电池、光伏与风电等产业已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广东省着重发展新能源汽车和锂电等产业,拥有比亚迪等行业领先企业,同时积极发展海上风电、氢能等产业。江苏省在光伏、锂电和风电等领域实力强劲,浙江在新能源汽车和光伏等产业的竞争力较强。
国内主要地区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格局与特点包括:一是历史产业基础较好,形成优势产业集群的地区。上海、广东、重庆等地区为我国传统的主要汽车生产基地,江苏光伏等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步壮大。二是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在新能源关键技术领域具有优势。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区具有科研与人才资源优势,深圳比亚迪的研发费用与科研人才数量在全球新能源车企中位于前列。三是立足地区资源优势,发展新能源产业。四川具有丰富的锂矿资源与水电等资源优势,培育锂电池与光伏等产业链;内蒙古与新疆的风光资源丰富,近年来吸引了大量新能源投资。
新能源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产业,将成为国内主要地区的重点发展产业。国内各地区将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与产业发展基础,积极推动当地新能源产业发展。各地区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在主要地区中,广东将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等产业,大力推广风电、光伏、氢能等新能源应用,加快新能源转型。京津冀地区将加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推动区域产业链强链补链,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区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技术研发实力较强,将强化产业链竞争优势。内蒙古、新疆等地区立足地区资源优势,将加快发展风电与光伏发电、氢能等产业。
随着市场竞争激化,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与产品更新迭代将加速。新能源汽车将加快推进电动化、智能化技术迭代,高压快充、固态电池等新技术将提高汽车续航里程,智能驾驶技术加快渗透。新能源汽车厂商不断推出新车型,除了纯电动汽车外,混动、插电等新能源车型不断推陈出新,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比亚迪、小鹏的多款平价智驾车型计划在2025年实现量产,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智能驾驶技术逐步从高端车型向中低端车型渗透。
固态电池、高压快充锂电池等技术是动力电池行业突破重点,高压快充电池的市场渗透率将快速提升,固态电池在电池厂和整车厂推动下将逐步开启量产进程。
光伏行业的TOPCon、异质结(HJT)、钙钛矿、背接触(BC)等各种新型电池技术不断发展,技术创新注重电池效率提升与成本降低。随着传统P型电池转换效率接近极限,N型电池技术迎来快速发展。TOPCon与HJT(异质结电池)电池技术的平均量产效率达到24%-25%,TOPCon电池已获得广泛应用。隆基绿能的BC电池技术量产效率超过26%,BC电池的市场份额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提升;钙钛矿电池和叠层电池的效率可达到30%以上,但短期生产成本较高,将成为未来光伏电池技术重要的发展方向。
风机行业中,关键零部件与深海发电技术成为关注点,将进一步加强大型化轻量化叶片、齿轮箱、变流器控制系统等风机关键部件的研发能力。国内深远海风电项目的开发成本仍然较高,需要通过技术进步降低深远海风电的建设成本。
随着资本市场的企稳回暖,预计2025年A股上市的新股发行数量及融资规模均会比2024年稳中有增。2025年,汇川联合动力等新能源企业拟A股上市,宁德时代等多家企业拟赴港股上市。
在政策大力支持下,新能源行业的并购重组力度将加大。新能源行业存量竞争加剧,行业并购重组与整合需求提升;光伏等产业通过并购等方式化解过剩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与优化资源配置。
新能源产业2025年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增长等因素的推动下,预计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光伏等产品价格有望底部企稳回升。
(1)新能源汽车保持较快增长,新势力车企发展强劲。2025年,国家将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全国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预计将继续实施并带动汽车更新需求,汽车消费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在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与国家政策支持等因素推动下,2024年下半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快速提升并突破50%,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预计将保持上升趋势。预计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1500万辆,同比增速在20%以上。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进步,在续航里程不断提升、充电设施逐步完善、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相对较低等因素的驱动下,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逐步提高。2025年,新能源车企将不断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车型,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将进一步推动市场销量增长,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根据造车新势力部分企业对2025年的销量预测,小鹏、零跑、蔚来等新势力车企25年销量有望增长超50%。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较快发展预期,动力电池装车量预计将与新能源汽车保持同步较快增长。展望2025年,随着产业链供求关系改善,部分锂电池材料产品的价格将有小幅上涨预期。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领先厂商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优质企业的产能持续扩张。
(2)风电行业有望迎来装机大年。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新增风机招标为119GW,同比增长93%。按照一年左右的风机交货周期估算,2025年风电新增装机预计将超100GW,同比增速预计约为30%。在行业“反内卷”的背景下,风机的产品质量关注度将更高,行业供求关系好转,风机招标价格预计将有所回升。
我国沿海地区规划建设的海上风电项目在2024年底超过100GW,其中广东、山东、浙江位列前三位,预计2025年海上风电的开发进程将加快。广东提出将加大海上风电建设力度,规划到2025年海上风电投产规模达1800万千瓦。我国近海风电资源开发利和,海上风电向深远海挺进。
(3)光伏行业增速将放缓。国内光伏产业链产能超过1000GW,2025年全球光伏市场的需求量预计超500GW,现有产能过剩仍将持续。中国与欧洲面临光伏发电并网及消纳能力等因素制约,预计2025年装机量增速将低于10%,较前几年的高增长出现回落。国内河北、山东等地区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可开放容量下降,同时存在土地资源等因素制约,将影响光伏装机的增长。
展望2025年,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技术迭代加速、政策推动、行业自律与产能管控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下,光伏行业供求关系有望逐步改善。国内光伏行业将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光伏产业供给侧出清将提速。光伏产品的供需失衡有望在2025年得到缓解,光伏硅料、硅片等产品价格将逐步企稳反弹。
(4)氢能产业发展有望加快。氢能产业被定位为战略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国家与各省市2024年出台多项氢能相关产业政策。氢能被定位为战略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在政策等因素的推动下,2025年氢能产业发展有望将提速,氢能重卡、绿氢等产品的销量预计将有显著增长。
根据中汽协数据,2024年全国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为5405辆,同比减少12.6%,2024年全国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为2.35万辆。根据《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预定的目标,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的保有量约为5万辆;如果要达到发展目标,2025年的燃料汽车销量需要达到1万辆以上。
2024年国内氢能重卡销量为4460辆,同比增长22%。2025年,氢能重卡的销量预计将有较快增长,主要是受以下因素推动:一是氢能高速免费等政策使氢能重卡的经济性改善,国内已有山东、河南等7个省份在近一年相继发布氢能车辆高速费减免等政策;二是部分签订的千辆级氢能重卡大订单25年将进入交付期,山西吕梁市、陕西省神木市等地区拟采购氢能重卡超千辆;三是燃料电池汽车五大示范地区中,2025年多数地区与目标仍有较大差距,示范项目将加快建设。
国内规划建设的绿氢产能已超过800万吨,2024年绿氢项目的开工率较低,随着政策出台、产业成本降低等因素驱动,25年项目落地进程有望将加快。
一是加快企业出海步伐。面对特朗普当选之后带来的新挑战和新变局,我国企业应积极行动起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全球竞争力。
企业加快出海与全球化布局,应对全球贸易壁垒与开拓海外市场。一方面,新能源企业优化全球生产与销售布局。中国新能源产业逐步从全球出口向全球制造转变,同时欧美等地区相继出台政策鼓励新能源产业在当地投资建厂,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新能源企业海外投资与建设产能。另一方面,中国新能源企业将加快“一带一路”地区与海外新兴市场开拓,分散市场风险与获得更大发展空间,更多关注东南亚、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国内新能源企业需要探索走出去新模式,从传统的出口模式向全球化经营转变,通过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技术授权、与国外厂商合作成立合资公司等多种方式,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出海,实现本地制造与开拓全球市场。
二是推动新能源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国家继续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推动新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逐步提高,出台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加大科研投入,设立专项科研基金用于支持新能源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提高产业竞争力;政府采购优先购买新能源产品,扩大新能源产品的应用场景,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延续,鼓励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逐步推动公交车、出租汽车等公共交通领域全面新能源化。光伏与风电产业方面,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氢能产业仍需政策支持,我国主要部委及各地政府继续支持与推动氢能产业发展。
国内光伏行业需通过加强政策引导与统筹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在行业供给端,相关部门推动低效产能退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推进光伏供给端有序出清。在行业需求端,光伏行业关键要解决消纳难题,推进光伏基地建设,同时要与氢能、储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协同发展。
三是以“十五五”规划统筹,各地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各地区因地制宜,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在“十五五”期间健康有序发展,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各地统筹规划产业发展,科学规划产业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无序竞争;继续持续提升新能源的消费占比,继续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光基地建设,加强海上风电的开发,提高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和利用效率。
四是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国内新能源企业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全球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与产品差异化发展是破除“内卷”的重要途径。
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不断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车型,锂电池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与安全性,加强固态化电池等新兴前沿技术研发。风电产业加强核心部件研发能力与降低成本,光伏行业重点发展TOPCon、BC电池等高效新型电池技术。我国燃料电池乘用车技术水平目前落后于丰田、现代等国际先进企业,氢能产业部分核心关键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较仍有差距。在氢能汽车产业链,燃料电池及电堆、双极板、膜电极、质子交换膜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五是增强金融综合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聚焦低碳转型,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各地区围绕新能源龙头企业的金融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同时支持新能源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完善产业体系建设。银行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风险投资与股权投资等投资机构支持新能源企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股权投资重点关注智能汽车、固态电池、氢能等新兴产业与关键技术领域。各地区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基金的引领作用,推动成立新能源产业专项基金、并购基金,吸引长期资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