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概述:钦州石化产业园区正在规划建设千亿级别新能源材料产业园,其中电解液规划总产能超54万吨,现计划在钦州布局建设年产九游官方入口5万吨氢氧化锂项目,用地约240亩地,预计投资15亿元,建设年限预期2年。
项目总投资、拟引进资金额:总投资额15亿元人民币,拟引进15亿元人民币。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预计可实现年产值约40亿元,税收约4亿元,新增就业约400人。
项目已具备条件及进展情况:1.原料:项目所需锂精矿由澳大利亚长期协议提供,澳大利亚矿石资源非常丰富,原料供应充足、可靠且厂址离港口近是该项目最大的优势,且与澳洲矿山签订长期供货协议,价格较低;2.锂盐产品能耗的主要形式是天然气、蒸汽及电力。项目电力及蒸汽园区统一提供,供应比较充足,价格相对低廉;天然气由中缅天然气管道输入,气源有保证。
产业背景及优势: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被给予支撑未来经济发展和实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厚望。电动汽车的核心是锂离子电池,由于我国锂电行业的蓬勃发展,锂电正极材料市场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受政策性影响,要求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不断提高,只有三元正极材料可以满足。
产业概况:2018-2020年间,行业原先以铁锂材料为主的动力电池企业开始大批量转型三元,同时,由于3C、储能、电动客车等领域的需求,钴酸锂、磷酸铁锂等产量也有一定的增长。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统计,2019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量37.7万吨,同比增长16.72%,消耗碳酸锂约12.3万吨,同比增长11.82%,详见表1。有15家企业正极材料的产量超过了1万吨。
从表1可以看出,由于补贴政策的调整,三元电池产品成为市场绝对主体,三元材料的产量持续增长。2019年正极材料业务持续保持旺盛增长态势,新产能充分释放,新产品快速放量,销售收入及利润同比大幅上升,促进氢氧化锂、碳酸锂行业蓬勃发展。
根据目前行业发展的趋势,高镍正极材料将来会成为正极材料市场的主导,这必然会导致氢氧化锂需求量的增加,届时氢氧化锂的市场需求量进一步扩大;同时,随着上游矿山开采成本的逐步趋稳,氢氧化锂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减少,氢氧化锂的价格同时会趋稳,虽然氢氧化锂吨利润会减薄,但是仍有一定空间。因此,增加5万吨/年电池级氢氧化锂项目符合园区规划需求。
(一)近期(2022-2025年):全面推进中伟新材料南部(钦州)产业基地项目和格派新能源电池材料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以三元前驱体为突破,重点延伸发展三元及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动力电池、电池回收等产业,即时补全其他电池关键材料深加工产业,择机发展镍盐、钴盐、锂盐等基础锂电材料作为补充。到2025年,力争镍、钴、锂、锰深加工规模达到100万吨/年,前驱体材料规模达到50万吨/年,正极材料规模达到30万吨/年,动力电池规模达到108GWh/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400亿元,年产值超800亿元,为打造千亿级新能源材料产业核心基地奠定了基础。
(二)远期(2026-2030年):重点围绕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四种关键电池材料产业为驱动主线,全面布局电池关键材料产业,有序推进动力电池产业持续扩能升级。同步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引进一批具备向下游承接延伸的高质量项目。到2030年,力争镍、钴、锂、锰深加工规模达到125万吨/年,前驱体规模达到100万吨/年,正极材料规模达到100万吨/年,动力电池规模达到360GWh/年,最终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1000亿元,年产值达2500亿元。打造以钦州为核心、辐射全区“1+N”新能源材料生产—应用全产业链集群,建成面向东盟的全国一流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
(一)全面提升上游关键“卡脖子”原材料保障能力。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硫酸锰、氢氧化锂、碳酸锂、硫酸镍、硫酸钴、磷酸等生产基九游官方入口地,全面构建“镍、钴、锰、锂、磷”五大基础原材料保障体系。
(二)构建三元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双链”产业格局。全力服务中伟新材料南部(钦州)产业基地等龙头项目建设,延伸发展三元正极材料。洽谈引进国内磷酸铁锂龙头企业,补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两大主流,打造全国重要的正极材料生产基地。
(三)加快完善锂电池行业四大关键材料产业布局。围绕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锂电池四大材料,依托化工园区产业基础,优化升级硫酸锰、磷酸等上游产业,
补齐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关键材料,洽谈引进知名企业发展电解质及电解液、隔膜,完善产业链。
(四)打造以钦州为核心、辐射全区的“1+N”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依托上中游产业基础,延伸发展新能源锂电池材料全产业链,加快谋划布局下游储能、电芯电池、智能终端等产业,并配套发展电机电控、充电桩制造等项目,推动新能源材料产业向钦州高新区、中马钦州产业园以及县域区域布局,与电子信息、海上风电等产业形成连片联动发展态势
二、锂电池关键材料产业正极材料产业重点发展中高端磷酸铁锂、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钴酸锂、镍酸锂、锰酸锂等产品生产及研发。负极材料产业重点发展中高端石墨材料、碳材料、钛酸锂、硅碳材料等产品。隔膜产业重点发展中高端湿法隔膜、干法隔膜、新型聚合物涂覆隔膜、混合涂覆隔膜、凝胶化隔膜、质子聚合物膜等产品生产及研发。电解液产业重点发展中高端动力型电解液、磷酸铁锂专配电解液、三元材料专配电解液、数码电池电解液、高压电解液、高安全含氟电解液、超级电容电解液、固态电解液、聚合物脂基质子液等产品生产及研发,以及六氟磷酸锂等电解质生产及研发。
三、其他锂电池配套产业重点发展电芯、电机、电控、BMS管理系统、大数据平台。锂电池用铝箔、铜箔、导电剂、溶质、助剂等关联配套产业。锂电池回收、锂资源综合利用。
四、新能源材料终端应用产业重点发展纯电动、混动商用车和乘用车产业、微电网产业,支持发展物流车、巡逻车、观光车、低速车等专用车产业。
钦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以电机、电控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择机发展新能源专用车产业,并完善装备制造等配套产业
钦北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上游锰盐、镍盐、钴盐等关键资源深加工产业,适时延伸发展三元前驱体、负极材料、隔膜等电池核心材料,巩固提升动力电池及电芯制造产能,择机发展电池回收产业。 钦南临港工业园。借助进口资源及新材料加工基础,协同自贸区钦州港片区重点发展负极材料、隔膜等电池核心材料,适度发展铜箔加工,择机发展锂电池生产项目,并配套发展设施设备制造,以及设施检修、检测、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
灵山工业区。加快陆屋临港产业园提质升级,依托装备制造产业基础以及完善的标准厂房配套,利用充分发展空间,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并结合风电、光伏新能源产业布局,推动配套储能产业发展。
浦北经济开发区。鼓励支持高迈新能源动力电池模组封装、浦北均等新能源锂电池项目扩能升级,探索向锂电池应用领域延伸,择机发展新能源专用车整车制造及零部件生产、电池回收项目,并结合风电、光伏新能源产业布局,推动配套储能产业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