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哈密市以加快建设国家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为基点,紧扣主导产业,着力构建以综合能源产业为核心引擎的产业格局,持续巩固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的核心地位,推动煤化工产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着力打造高端化、精细化、特色化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助力工业强基增效和扩围升级,实现工业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2月12日,在中煤哈密能源公司大南湖七号煤矿调度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正在通过远程系统对井下开采作业进行指挥。煤矿井下智能化采煤系统投入使用后,构建起了适用于半煤岩、全断面一次成型快速掘进成套技术装备体系,实现了“以工作面前部自动化开采为主、人工干预为辅,后部人工手动放煤”的半自动化连续生产模式,满足了智能矿山应用场景需求。
工作人员正在通过智能指挥系统远程调度现场生产运行情况。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
中煤哈密能源公司调度指挥中心副主任李国留说:“我们这个生产控制指挥中心,集中了煤矿所有的远程操控岗位,1秒钟刷新人员车辆位置信息,2秒钟分析安全生产数据,3秒钟对生产系统进行1次全面巡检。井下人数、车辆、通风情况,甚至矿工的具体位置等数据和画面,通过摄像头和5G通信网络实时传输回指挥中心大屏。一旦有异常情况,地面工作人员能及时发现、及时应对。我们煤矿正迈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新路径,致力于打造新疆示范性煤矿。”
大南湖七号煤矿矿区井田面积为85.3平方公里,资源总量达24.5亿吨,可采储量达14.5亿吨,项目设计年产能为1200万吨。为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企业不断探索智慧矿山建设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构建了“有线网络 + 无线网络”的矿山工业互联网。实现智能化后,形成远距离操作,操作程序更简便,用时更少。在同等地质条件下,智能化提效能达到50%以上。
中煤哈密能源公司调度指挥中心副主任李国留说:“我们推广应用智能巡检机器人,地面、井下固定车间实现无人值守,对井下车辆进行实时可视化监控,实现精准定位,成为集团首家完成无轨胶轮车人员靠近预警、开门和熄火制动等升级改造工作的矿井;在智能煤流系统方面,实现对带式输送机的远程集中控制、智能调试、机器人巡检,同时结合AI视频识别技术,对主煤流运输系统沿线的危险因素及异物进行智能识别。另外,我们在地面安防及重要车间、区队会议室、井下重要作业区域、主要运输巷道、要害场所等累计安装高清探头455个,做到了井下井上全覆盖。无论是井下掘进迎头,还是综采工作面,设备运转情况、人员施工情况都清晰可见。”
近年来,煤矿通过实施生态修复、环境美化等措施,不断改善矿区周边的生态环境质量。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深化智能化改造和绿色矿山建设,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让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共生,努力打造生态友好型矿山。
中煤哈密能源公司安全监察部副主任卓陆说:“我们遵循‘绿色、安全、低碳、环保’的要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合作,在南湖戈壁开展了105亩的高含盐矿井水渍区荒漠造林试验。通过采用滴灌和畦灌的灌溉方式,成功种植梭梭、红柳、沙拐枣等本地植物,显著提高了植株成活率。植被覆盖率的不断提高,极大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同时,利用大南湖七号煤矿矿区闲置空间,采用光伏与矿区供电系统相结合的方式,为矿区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电能。截至2024年底,光伏发电量822万千瓦时,可供2055户家庭用电,节煤2715吨,减排7910吨,节约电费411万元。通过矿井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等举措,智能矿山建设成果显著,央企形象也得到大幅提升,去年被自治区纳入绿色矿山名录。”
煤矿通过智能化建设,实现了“少人则安、无人则安”的目标,让数据多跑路,让员工少跑腿,并有针对性地解决特殊岗位作业难题,真正实现减员增效、节能降耗,有效提升了员工的幸福指数。
矿区通过采用光伏与矿区供电系统相结合方式提供绿色电能。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
中煤哈密能源公司安全监察部副主任张渤海说:“我们煤矿是疆电外送重点配套建设项目,承担着疆电外送两个电源点的用煤任务。我们按照人机配套、工艺配套、设备配套的原则进行作业线设备选型配套,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多层次技术培训。在现场实际使用中充分发挥掘锚一体机及后配套效率,实现了掘、支、运辅的平衡作业。项目的成功实施,为三软煤层掘锚一体机的应用提供了样板,将在新疆地区起到极大的示范作用,进一步扩大了掘锚一体机的应用范围,也保障了煤炭生产任务顺利完成,单日生产量超过了2万吨。”
当天,在伊吾工业园区新疆新伊碳能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厂汽轮主机车间内,工人身着工装,头戴安全帽,按照“听、摸、嗅、视”的巡查要求,仔细检查生产设备运行情况。发电机是电厂的“心脏”,而汽轮机在发电机运行过程中也起到类似“心脏”的作用,能够将蒸汽的热能高效转化为机械能,带动发电机转子高速转动,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将转子动能转化为定子的电能,最终输送进电网。
新疆新伊碳能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厂汽机专工王伟卿说:“电厂巡检基本上执行两票三制、巡回检查制度。主要方式是人员携带必要的工器具去现场,通过听、摸、嗅、视,以及询问的方法进行检查。看的时候,重点查看是否有跑冒滴漏现象;摸设备运转中的部位,感受其震动情况,测量后判断是否有异常;听是否有异常声音,设备震动产生的异音都能听出来;嗅就是闻是否有胶皮味或者油烟味;问则是在交接班时,询问上个班的生产运行人员,了解这个班运行过程中是否有特殊工况,然后重点进行检查。”
公司秉持“智慧、绿色、开放、合作”的理念,打造煤化工园区碳中和绿色生态标准,是以哈密市“富油煤”热解副产焦炉煤气资源综合利用和煤化工园区协同减污降碳为主的“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彻底解决了焦炉煤气排放问题。公司现已建成投运两期发电项目,当前总装机容量370兆瓦,年发电量27亿度,回收利用焦炉煤气48亿标方,减排二氧化碳180万吨,是目前我国“装机容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以焦炉煤气作燃料的发电企业,开辟了煤化工企业焦炉煤气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环保新途径。同时,为进一步延伸焦炉煤气产业,在高价值利用方向上继续创新研发,结合气体中有效组分的种类和含量,提出以低温热解焦炉煤气为原料的高效清洁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与应用方案,成功转化为清洁能源LNG和化工产品液氨。公司在建设2×135兆瓦超高温亚临界发电机组时,同步建设了烟气脱硫、脱硝装置,同时引进先进的高效节能设备和技术手段降低能耗,有效降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排放量。
新疆新伊碳能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志钢说:“2×135兆瓦超高温亚临界机组采用双抽一次再热技术,研发应用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多级非常规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投资4500万元实施锅炉烟气超低排放改造项目,综合热效率达到65.1%,年处置煤化工污水超5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00万吨,实现了现代煤化工园区减污、降碳、清洁、高效发展。”
今年,哈密市围绕六大主导产业,加速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推进中国一重、龙马集团、洛阳轴研等装备制造项目,力促项目尽快落地,加大关键项目引进力度,构建完整产业链,打造具有全疆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积极融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大力推广氢燃料车辆应用,全年计划投运不少于500辆氢燃料重卡,建设完备的制加氢基础设施网络,发展高端氢能装备制造,探索氢冶金创新应用。让主导产业成为哈密工业的“四梁八柱”,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